主页 > 螺丝钉螺丝之家

如何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224 2024-05-07 05:46

一、如何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首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和领会思政课教材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其次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有的放矢;

其三是广泛了解社会,了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其四是还要对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思政目标?

1、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手段和重要举措,因此,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就要首先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

2、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的实现,需要任务的科学划分及落实完成。大学生政治道德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若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途径去实施,就难以体现协同一致和全方位覆盖,会导致主阵地抓不牢、形成教育盲区。

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路径

1、改革高校管理和评价体制、制度。

首先,应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课程思政的实施基础是协同育人,一是所有课程教师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做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确保理论方向上的同向通行。

3、组织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法等。

在学校党委相关部门、教务处的统筹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学科特点,组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什么区别?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

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

要科学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 辩证关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从方法论意蕴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从概念出发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关系。

从字面上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似乎只是词汇的排序不同,其概念所指却大不一样。

首先要明确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度抽象、概括、提炼的词汇。“思政课程”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常简称“思政课”(即“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简称“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之“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

其次,从构词上看,两者均属偏正结构,中心项都在后面。即“思政课程”的中心项是“课程”, “思政”是修饰词;“课程思政”的中心项是“思政”,“课程”是修饰词。

因此,结合前文,前者强调的是“思政”这种课程形态,后者强调的是“课程”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思政课程” 是确定的,而“课程思政”则是不确定的。前者指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 “形势与政策”等“4+1”课程。后者则包括上述 “4+1”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不包括“思政课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则包括“思政课程”,若从最广义上来说,从功能论的角度,也包括 “课程思政”所关涉到的课程。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五、小学如何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教育素材,為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形式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引,根据语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情境的创设做出适当的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比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珍贵的历史资料向学生呈现开国大典的真实画面,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下培养浓厚的爱国情感。

(二)在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这是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引导,以互动交流为基础,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在对话中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理想,并且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解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过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话进行深入分析。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聊聊自己为何要读书,并且谈谈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且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做到全面地认知自我,为了实现理想而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行动计划。

六、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哪些思政内容?

学校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德才兼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当挖掘更多的思政内容,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呢。

在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畅游文化海洋,领略文学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带领学生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游行,感受革命文化的强大力量,培养学生鉴定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哲学的海洋中构筑信仰的灯塔,助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探索中国哲学魅力的兴趣。

在农学类、理学类、工学类专业课程中,教师可结合环境保护理念,在充满生命绿的农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奋斗发展国家农业的责任感。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在充满运算与科学的理学中加强科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击求真理的使命感,在充满创造和制作的工学中引导学生领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积极投身壮大国家的建设工程。

总而言之,专业课程不能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在课程中融入相对应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操守。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先树人,后树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崇高精神的传扬者,教师承担着推进课程思政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七、中学思政课程目的?

中学思想课程目底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德育素,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八、课程思政怎么写?

思政课的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落实新课改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事说理、以事喻理、以事彰理,既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实践事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又让学生自觉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逐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思政课老师还要运用好教学经验,掌握好教学规律,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讲透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人,实现学生思想行为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同频共振。

九、手印检验思政课程?

手印检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通常是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通过手印检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手印检验通常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学生进行手印练习,学习手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进行手印检验,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手印任务,检验其掌握程度。

手印检验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检验,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手印检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手印检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您对手印检验有疑问,可以向专业教师咨询。

十、课程思政研究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实践观

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实践内化,把践行思政要素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实现思政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统一。实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来源。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总结我国高校课程德育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校课程思政的积极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在于研究和解决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必须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缺乏整体性、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不足、改革实践进程滞后于政策安排等问题,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须由实践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入、持续推进的发展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教职员工,全面推进思政元素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所有专业间的课程全覆盖,分层次推进在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的差异性融入,是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其关键在于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认识和认同、统合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建立健全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评价监督体系等等。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要在服务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长期实践中去检验。

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整体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须以整体观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课程思政体系是一个组合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和开放性知识,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既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