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螺学名?
学名香波螺,贝壳呈塔形,壳坚厚,壳高略大于壳宽。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以海藻为食。
螺层约6层。壳顶尖。螺旋部略高于体螺层。体螺层膨胀,壳面凸出。除顶端两层外,各螺层均有带状螺肋,螺肋均由粒形或长方形小凸起连接而成,螺旋部每1层有5—6条,较细弱;体螺层上螺肋较粗大,有15—16条。壳面暗绿色,有白、绿褐和黄褐等色斑纹。壳口近心脏形。外唇边缘薄,内缘肥厚,其边缘有肋形齿列。内唇基部增厚,形成1个强大的白色单齿。无脐。壳内面灰白色。厣角质,圆形,棕褐色。
二、吸波螺学名?
吸波螺是青岛人的地方用语,它的学名叫纵带滩栖螺,按照"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滩栖螺科的小动物。
这个小东西,一般外壳在三四厘米,呈黑褐色或者青灰色,有的有花纹。它的分布很广泛,全国大部分沿海地区都有,南方比北方多一些。一般生活在泥沙滩或礁石下,所以叫做滩栖螺,它们以群居为主,找到一只就可收获颇丰了。
三、肚脐波螺学名?
肚脐波螺是疣荔枝螺的俗名。
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的小动物。壳长约30mm,卵圆形,壳面灰褐色或青褐色,杂以白色条纹。壳表有黑褐色的疣状突起,壳口外缘黑褐色。正是因为壳表面的疣状突起才让它得名疣荔枝螺。
因为螺肉中部有道青灰色的“辣筋”,这条辣筋对人体有害,在食用的时候最好剔除。但也有人偏爱这种特别的味道。
四、吸波螺怎么炒?
吸波螺一斤。调料:甜面酱2匙、美味豆面酱半匙、料酒1匙、花生油适量、干红辣椒、葱段、姜各适量。
做法:
1、热锅下冷油,油热后,爆香葱段姜丝和红椒。
2、烹入料酒,加入两勺甜面酱和半勺美味豆酱,炒出香味。
3、下入香螺,大火翻炒1分钟。
4、加少许开水,盖盖焖上2分钟。
5、大火收干汁即可。烹饪技巧:
1、口味轻的只用甜面酱即可。
2、这种螺本身鲜度足够,无需添加过多调味品。
五、青岛波螺分几种?
青岛滩栖螺,还有猫眼螺,鸡心螺,
某种滩栖螺,栖息于潮间带中上区的泥和泥沙滩上,可短距离移动。此螺和椎螺外形差不多,螺壳均为锥形,滩栖螺的纵肋显著,可以区别。做法和椎螺差不多。
六、波螺油子都有啥?
波螺油子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胶东路,这条由马牙石铺就的呈扭曲转盘形状的路,宽约 5米,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当时属即墨仁化乡辖地。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从此进入青岛百年老路行列,并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它的名字叫“波螺油子”,“波螺”即海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这条道路与其颇有几分神似。“油子”,青岛人一般指在世事间磨砺得十分油滑的人,当然,这条老路也被无数行人磨砺成了“油子”。
七、波螺油子怎么吃?
波螺蒸熟把肉挑出切片炒园白菜,拌黄瓜都好吃。
八、青岛出波螺学名?
学名香波螺,贝壳呈塔形,壳坚厚,壳高略大于壳宽。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以海藻为食。
螺层约6层。壳顶尖。螺旋部略高于体螺层。体螺层膨胀,壳面凸出。除顶端两层外,各螺层均有带状螺肋,螺肋均由粒形或长方形小凸起连接而成,螺旋部每1层有5—6条,较细弱;体螺层上螺肋较粗大,有15—16条。壳面暗绿色,有白、绿褐和黄褐等色斑纹。壳口近心脏形。外唇边缘薄,内缘肥厚,其边缘有肋形齿列。内唇基部增厚,形成1个强大的白色单齿。无脐。壳内面灰白色。厣角质,圆形,棕褐色。
九、波文的文是哪个文?
波文的文指的是汉字书写中的波浪文,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常用于书法、艺术设计等领域。它的特点是用波浪形的线条代替了直线,形成了一种流畅、优美、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波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篆书、隶书等,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的设计中,波文常被用于书法艺术、商标设计、海报设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传达效果。虽然波文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但它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十、螺的甲骨文?
螺,汉语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uó。甲骨文中无螺字。在汉字造字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从虫表意,从累表声。本义为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螺蛳、田螺、海螺。
引申为(名)像螺壳纹理的:螺纹丶螺旋、螺钉、螺母、螺栓、螺髻(古代妇女似螺壳的发形)。螺旋形的指纹。